原圖文出處:http://damonnan.spaces.live.com/blog/cns!C4D93FFB3BDB728C!6073.entry

這一撇很帶勁 ~ 威尼斯雙胞案
胡撇仔戲
提起這四個字 你的腦海裡浮現的是什麼樣的形容詞
粗糙 不精緻 亂演 胡鬧 ……
因為生長在大稻埕 這塊在台北市內屬於古早味的區域
所以即使到了廿一世紀 附近的幾間宮廟仍然會有酬神戲的演出
小時候還會蹲在戲台下看  手裡勾著糖水煮碰餅 或是烤一串十元的甜不辣
但長得越大 書讀得越多
卻對這樣子的演出 越來越嗤之以鼻 抱以不屑的態度

一方面是外台戲式微 觀眾流失 戲台前成了流浪漢打發睡前時光的場所
一方面是歌仔戲班的沉淪 為了生計穿插香豔的歌舞表演 把表演變了調

偏偏 有一群書讀得很好的年輕人
在求學期間不顧同學異樣眼光投入了歌仔戲社團
幾年的社團經營下 靠自己的努力培養出一批質優的生旦角
在離開社團後 這些人又聚在一起 組成了「臺灣春風歌劇團」 
希望能經由舞台演出將歌仔戲的文化傳承下去

胡撇仔戲與正統歌仔戲不同的地方
在於胡撇仔戲以更包容的態度接納不同的演出形式
根據福林都的說法 台灣很多文化的發展都與日本息息相關
(福林都是誰? 後解)
胡撇仔戲的演變也受了日本寶塚歌劇團的影響
能加入西洋流行音樂的演奏方式 也能在舞台上把傳統身段改編成現代歌舞
因為融入了各種表演的樣貌 
讓不解其中緣由的一般大眾 只覺得戲台上的演出總是帶有荒謬可笑的色彩

威尼斯雙胞案
臺灣春風歌劇團為何會選劇作家卡羅‧高多尼的喜劇來改編
義大利即興喜劇與胡撇仔戲有著什麼樣巧妙的對應關係
這部份請參考劇團的專文介紹
(點這裡)
我呢 則要說說自己為什麼願意購票進場 開啟我的胡撇仔戲初體驗

第一 因為劇本
看過2004年表演工作坊的《威尼斯雙胞案》
所以對於劇情大致了解 也知道這齣戲的笑點會著重在哪些部份
雖然沒有進一步的去了解高多尼先生的原著劇本
不過我猜測表坊的版本應該是很接近原著的 
因為當初推這齣戲的用意是把這位劇作家的作品有系統的介紹給台灣觀眾
所以應該會保留絕大部分的劇情走向 只適當加進本土的口語文字
那麼 以胡撇仔戲來演《威尼斯雙胞案》會是什麼樣的情境
對於這點 是讓我很有興趣的

第二 因為音樂
今年十月 看了當代傳奇劇場的《水滸108》
該劇的宣傳重點之一 是由周華健創作多首搖滾樂歌曲 穿插在京劇表演中
演出之後 觀眾對這樣的大膽嘗試評價兩極
不約而同的 臺灣春風歌劇團的《威尼斯雙胞案》也聲明要加入搖滾樂
爵士鼓 電吉他 Keyboard 原本就是外台戲班的慣用樂器
但這次的音樂要更搖滾 更顛覆 
有關這點 是讓我相當好奇的

第三 因為人情
就是這麼巧 大學同學中有一位 當初就是歌仔戲學生社團的成員
好巧不巧 她也成為了臺灣春風歌劇團的基本班底
而此次演出中 她所飾演的角色就叫「福林都」
春風的第一次售票演出《玫瑰賊》因為種種不復記憶不可抗拒的因素沒去成
這次 也該以實際行動來支持朋友對傳統藝術的努力囉
更何況現在自己的本業與傳統藝術脫不了關係 當然要支持自己人
說到這點 是讓我義不容辭的
 
    

春風的這一撇很帶勁
首場演出 晚上七點不到 排隊進場的觀眾已經從二樓排到了一樓門外
就我觀察 春風的觀眾群年齡分佈與一般表演團體很不一樣
被視為主力的學生群在春風的觀眾裡屬於少數
原本以為可能會有很多上了年紀的人 帶著懷念歌仔戲的心情來看戲
但 這部份的老戲迷 也不多
反而是以三十至四十歲的觀眾為大多數
這些人是怎麼被春風吸引進入劇場的 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

演出的地點在台大鹿鳴堂二樓的「台大劇場」
一個近似兩廳院實驗劇場的演出場所
沒有高起的舞台 第一排座位與表演舞台同一水平線
這是種很貼近觀眾的舞台形式 而我就坐在第一排 不好意思

這一晚的演出 有很多讓我驚艷的地方
深植在腦海中對「胡撇仔戲」的刻板印象 完全消除
無怪乎文宣上刻意強調這是場「新胡撇仔戲」的演出

    

服裝造型上
摒棄了傳統歌仔戲的服飾 也不採用原著劇本的義大利宮廷風格
而是注入更多創意
有偏向日系動漫同人的Coser裝扮 有趨向流行的嘻哈個性裝扮
這兩種服裝形式 也正好明顯的區分劇中兩方不同的人馬
宅男強尼頭 腐女羅莎拉 女傭柯比娜 伯爵勒李歐 是一派
浪子東尼諾 太妹比翠絲 跟班福林都 是一派
反而 博士巴拉松 醫生潘卡秋 僕人阿基諾 警官巴結羅
這四個人服裝偏向義大利風格 但時代界定卻又被巧妙的模糊了

演員功課上
不得不稱讚台上這幾位接觸歌仔戲並非從幼習起的演員
在傳統部分的唱工上 很出色
從一出場的旦角羅莎拉一開口 就讓人訝異這批演員的音色
大概是聽多了街頭巷尾那種令人敬而遠之的沙啞唱腔
這幾位春風的團員 無論生旦丑 嗓音都相當優美
在傳統樂器的伴奏下 呈現的是他們骨子裡對歌仔戲的多年用心

不過 身段上倒是覺得不夠味
這方面 不確定導演是否有希望在動作上減低歌仔戲色彩
因為有時候有身段 有時候卻捨棄了身段 
反而對演員的形象塑造上有了兩難的尷尬
當然 這次除了原有的基本功
還要練西洋劍 還要練爵士舞 也真是辛苦了台上的

音樂設計上
同樣的 依劇中人物的感覺 音樂也作出明顯區格
宅男與腐女的劇情 以傳統國樂器伴奏
浪子與太妹的故事 則已搖滾樂作背景
全劇演唱的段子曲目可區分為三種
一種是道地的 以鑼鼓 笛蕭 二胡 三弦 也是聽來最舒服的
一種是融合的 將傳統的曲調 以西洋編曲來呈現
這部份 我覺得是成功的 沒有相互排斥的感覺 而是東西融合
首推東尼諾的〈單人獨劍〉
最後一種是新譜曲 以接近流行歌曲的型式創作新曲
羅莎拉的〈腐女之歌〉西班牙風情還算不錯 男男共舞增添異色風情
比翠絲的〈飄浪女〉作為初登場 真的讓人相當尷尬
演員本身表現放不開 歌曲本身也不好唱
更遑論後來劇情起伏加大 以濃重搖滾樂來呈現時
很多段歌唱的低音都完全被吃掉了
以潘卡秋的〈暗火〉表現最失色

劇本精神上
表坊所呈現的《威尼斯雙胞案》重點在精準呈現喜劇的精髓
不過 在哈哈大笑之後 好像也就沒什麼特別留在記憶裡的
而春風的《威尼斯雙胞案》
刷淡了主角分飾兩人所引發的台下換裝及台上錯認的嬉鬧色彩
在原著之下 增添了編導所要探討的問題
使得這樣的演出 在歡笑之餘 更多了讓觀眾去思考的層面
例如 靈魂清靜藥的研發是為了對抗什麼樣的心理因素
現代人在種種的生活壓力下 是否都自行增生了不同人格
編導新寫的「潘卡秋之死」一幕 醫生潘卡秋在下半場扮演的悲劇角色
讓這齣戲多了省思人生問題的深度 雖然走進分開的兩道牆似乎狗血了

幾點小瑕疵
以真正的雙胞胎來飾演畢索紐希家族的真正雙胞胎 阿基諾
可惜的是 這兩位年輕演員聲音一高一低 一開口就知道是兩個人
減低了戲弄觀眾的趣味感 
背牆投影不夠清楚 
沒看到宅男在虛構世界中購買摩托車的畫面
這麼重要的一個點沒看到 難怪我後來真的被搞糊塗沒看懂
原聲大碟不若親臨劇場聽演員現場演唱
CD中樂器與歌聲感覺分很開 不知問題出在哪
本戲第一主角在原聲大碟裡的嗓音也跟現場聽差很多
節目單閱讀方向矛盾
左翻的型式 但文字卻直書右讀 不要怪我犯職業病
.......................................................................................................
2003年成軍的臺灣春風歌劇團
四場滿座的《威尼斯雙胞案》是他們第二次的售票性質演出
很高興能夠看到這麼精彩的演出 讓我對胡撇仔戲完全改觀
也更期待春風的下一次演出
不管是傳統古冊戲的改編 或是向其他戲劇作品下手
都希望她們能以源源不絕的創意點子帶給新世代觀眾不同的歌仔戲觀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ephyrope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