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經典】一門英烈楊家將 

撰文 郭斯貽

 

        讓我們從京劇《四郎探母》〈坐宮〉一場裡戲迷們耳熟能詳的唱段談起。金沙灘赴會十五年後宋遼戰事再起,被招為駙馬的四郎楊延輝聽聞母親佘太君押糧來至邊關,心心念念想回宋營一探,滿懷愁慮躲不過眼尖的公主,為求得以出關,終於道出隱瞞許久的身世:


     未開言不由人淚流滿面!

     賢公主細聽我表一表家園:

     我的父老令公官高爵顯,

     我的母佘太君所生我弟兄七男。

     都只為宋王爺在五台山還願,

     潘仁美誆聖駕來到北番。

     你的父設下了雙龍會宴,

     我弟兄八員將就赴會在沙灘。

     我大哥替宋王席前遭難,

     我二哥短劍下命喪黃泉;

     我三哥被馬踏屍骨不見,

     有本宮和八弟失落北番。

     我本是楊……我本是楊四郎把名姓改換,

     將楊字拆木易匹配良緣。 


   

        幾句楊家將戲標準特色的「數郎」唱段,就充分扼要道出楊家一門的忠肝義膽與血淚心酸。

        楊家將故事自北宋以來,就以諸如小說、戲曲等各種俗文學形式流傳,但真正大量孳乳繁衍且廣為民間熟知崇敬,是在入清之後,此還得力於各地方戲曲之興,因此,諸如京劇、豫劇、秦腔等都有大量的楊家將劇目。一次次「數郎」提及的,正是民間最為熟悉的楊家一門英烈的開端:七郎八虎同闖幽州,死傷慘重,老令公為國盡忠碰死李陵碑,只剩六郎繼續扛下家國大任。此外,楊門同樣為人津津樂道的故事,還有十數年後,宋遼大戰再啟,遼邦擺下天門大陣,宋朝為破陣向穆柯寨求索降龍木,卻生出穆桂英與楊宗保的陣前招親,楊延昭似真還假地要斬宗保,為宋朝與楊家正式賺來穆桂英這一員不世出的將才;更有甚者,流落遼邦被招為駙馬的「楊家兒郎」拚命返回宋營一探親人,在戲臺上成就了戰亂流離之時天倫難圓的美夢。

      
        一般所稱楊家的「七郎八虎」指的是佘太君所生七子:延平、延安、延定、延輝、延德、延昭、延嗣,又有一螟蛉義子,是為八郎延順。楊家將故事裡主要人物個個面貌鮮明,幽州戰後,佘太君遭逢夫喪子亡人生至痛,卻仍然堅毅挺拔,繼承夫志,成為天波府的精神支柱;而蕭太后,直如遼邦的佘太君,同為寡母,同樣為國為家一生辛勞,兩人其實擁有相同的靈魂,若非立場不同必須鬥智鬥力,當可成為至交。
     

        




















《八郎探母》之
佘太君                           《八郎探母》之蕭太后


        楊六郎掛帥守邊鞠躬盡瘁,堪稱楊家忠義典範,「焦不離孟、孟不離焦」的焦孟二將,不只是六郎的左右臂助,也是楊家將戲裡的極為重要的甘草人物。而那個身為遼邦駙馬的「楊家兒郎」能夠返回宋營探母,更是濃縮呈現了楊家將戲裡「國族大義」與「家庭人倫」的最大衝突與和解:兩國交戰之際,由「探母」而起的所有行動都是以人倫親情為出發點,為人子孝心而堅持探母,為夫妻之義而堅持返回遼邦。還可以發現,佘太君與蕭太后的戰略鬥智,卻都是在自家兒孫身上打轉,使得原本應該金戈鐵馬的戰場,竟散發濃濃的平民市井味。

        
        據說,清末同光年間,最先是「四喜班」排演八本京劇《全部雁門關》,受到極大歡迎,那個探母的「楊家兒郎」,原本就是八郎延順,其濃縮版本又稱《雁門關》或《八郎探母》,京劇大師梅蘭芳的祖父梅巧玲即擅演蕭太后。同時期老生前三杰之一的張二奎也想排演探母戲,又恐人言抄襲,乃另編《四郎探母》,至今《四郎探母》因其劇情較為精鍊、西皮板式完備、唱腔精鍊優美,成為仍舊上演不輟的骨子老戲,反倒是《八郎探母》,已久不見於當代京劇舞台了。

         歌仔戲在二十世紀初的發展時期,曾學習、吸收大量京劇元素,或因此移植了這個劇目,《八郎探母》在當代京劇甚少見演出,卻在歌仔戲中以另一種風貌傳唱忠烈楊家的國家大義、天倫親情,為此,臺灣春風歌劇團特以此內涵豐富,又別具劇種劇目間移植特色的《八郎探母》,作為
2008年度獻演,希望能藉此向歌仔戲古路戲致上敬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ephyrope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