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飛蛾洞》曾是被認為「淫戲」的古路武旦戲,原始情節為「飛蛾精愛上凡人卻被拋棄,因而殺死負心郎」。民間流傳的故事往往承載著值得深思的意涵,以往看來,這或許只是一齣勸淫的教化戲,被層層的禮教包裝給偽裝了起來,然而仔細觀察,那時候的武旦陰鼠表演及其情節發展,何嘗不是大膽而熱烈的表現女性情慾面,即使在現代的我們眼中,這齣戲本身還是前衛的不得了。我認為要讓歌仔戲的現代化未必只有新編故事一條路,傳統劇碼中仍有許多情節或表演手法是因為能「動人」因而能長久流傳。我們若能夠從傳統故事中發現她的精華並賦予現代意義,或許更是讓歌仔戲能與傳統接軌又能永續發展的好方法。

本次製作雖取材於傳統,卻只借用其神怪背景而加入了更多性別思考。人的身體裡面是否只住著一個性向的靈魂呢?當「性/別」論述的理論百家爭鳴、當性別議題成了顯學的時候,似乎又成了另一種性別刻板,面對愛情時難道只有「生物性別男—生物性別女」,「社會性別男—社會性別女」這樣的分類嗎?愛情、性別與欲望,這其中的關聯又是如何?人類在社會化過程中,是被依其生物性別而教育、期待的,那若是在未定人形性別的蛾妖身上,就發生了愛情,那他能不能選擇性向?能不能表達欲望?我們是否可以不要從「異性戀」、「同性戀」、「雙性戀」這樣的性別分類來看待「愛情」這件事?我們是否也可以不要從「異性戀」、「同性戀」、「雙性戀」這樣嚴肅的性別分類來看待一個人對自己生活價值的選擇呢?



葉玫汝,臺灣春風歌劇團團長。
1977年生於台南,台大法律系法學組畢業,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台大歌仔戲社第六屆社長。自1995年加入台大歌仔戲社以來,即投入歌仔戲的學習與創作,並且參與民間歌仔戲劇團演出製作。2001年起開始創作歌仔戲劇本,多著力於由女性觀點出發,探討現代的性別概念,也積極保存傳統劇目,開發新的演出面向。編劇作品有臺大歌仔戲社十周年公演《三寸金蓮》(2001,合編)、第十一屆公演《打金枝》(2002),民權歌劇團《孟麗君》(2003,修編)、《送親緣》(2003)、《花田錯》(2005)、《九曲橋》(2006),臺灣春風歌劇團創團公演《花田錯》(2003)、兒童歌仔戲《大鬧黑家店》(2005)、實驗歌仔戲《飛蛾洞》(2006)以及折子戲〈打金枝〉(2003)、〈棋盤山〉(2004)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ephyrope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